律史议论|雅理君:《哈佛中国史》和《剑桥中国史》 的最大区别是什么?

法律は,

時に眠ることはあるが,死ぬことはない





2016年10月,著名汉学家卜正民主编的《哈佛中国史》在中国问世。这套丛书从公元前3世纪秦一统天下写到20世纪初清朝终结,从全球史的视野讲述了中国的帝制史。


丛书分六卷,分别为《早期中华帝国:秦与汉》《分裂的帝国:南北朝》《世界性的帝国:唐朝》《儒家统治的时代:宋的转型》《挣扎的帝国:元与明》和《最后的中华帝国:大清》。卜正民写的是元明卷,美国汉学家陆威仪、罗威廉和德国汉学家迪特·库恩参与了其他部分。



Timothy Brook

多伦多大学文学士、哈佛大学文学硕士、哲学博士。曾任多伦多大学、斯坦福大学、牛津大学邵氏讲座教授,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亚大学历史系教授,兼任圣约翰学院院长。


“我们的目的是尽量客观、公正地讲述中国(从秦到清)两千多年的历史,让对中国历史不太了解的人在看过后了解。”卜正民说。这套书被誉为“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”,已被芝加哥大学、康奈尔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等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。


围绕《哈佛中国史》的编著,2016年10月中旬,腾讯文化对卜正民进行了邮件采访。以下为访谈内容。




陆威仪一个人写了前三卷


出版《哈佛中国史》的念头是怎样诞生的?你与陆威仪、迪特·库恩和罗威廉是怎么合作的?


卜正民:出版《哈佛中国史》的主意,来自与我合作过的一位哈佛大学出版社编辑。她认为,公众会希望看到一套较详细地介绍中国历史的书。《剑桥中国史》由很多学者共同参与撰写。我们决定避免这样的形式——我们的每本书,都由同一作者撰写


我和很多学者讨论过这个项目,最终,我花了近一年时间,找到了陆威仪、迪特·库恩和罗威廉一起合作。这套书原计划出版五卷。我请陆威仪写秦汉卷时,他表示,他想阐明的观点在南北朝时期也有所体现,所以我同意他再写一下南北朝。后来我们又决定单独写一卷唐朝历史,但找不到特别擅长这方面的学者,陆威仪表示他也可以写,于是他一个人写了前三卷。他的效率特别高,三卷都按时完成了。


哈佛中国史·全六卷





针对这套丛书,你提出了什么概括性的写作原则?


卜正民:我提出了三条写作原则:囊括关于所写朝代的最新研究成果,让这套书及时反映当代学者研究现状;按照主题撰写内文,将这些主题按时间顺序展开;要讲述改朝换代的历史,要适合非专业读者阅读。


除此之外,每位作者会自己决定应强调的内容和选材。陆威仪和迪特·库恩将最近的一些考古发现写了进来,它们对研究早期中国非常重要。对此,我感到非常高兴。我发现,当你让同事自己做决定时,他们往往充满创意,表现不俗。


编这套书最大的难点在哪里?


卜正民: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内容更全面——两千多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,发生的事情很多,即使出版六卷书,也未必能囊括应涉及的信息。此外,有的人希望强调最重要的事件,有些人不想重复,省略了一些大家熟知的信息。但最终,我的作者们都用宽广的视角、清醒的头脑撰写各自的内容,这些冲突也得以解决。可以说,他们最终完成的手稿接近完美。


另一个挑战是一致性问题。我曾经想为每位作者提供详尽的内容大纲,但通过一次次的对话沟通,我们共同确定了哪些话题是需要被强调的重点。令我惊讶的是,我们很快就对这套书的编辑方式、风格及内容达成了共识。




“我们并不是要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史”


这套丛书从秦汉写起,而不像其他中国史那样从上古写起。为什么?


卜正民:这套丛书只涉及中国帝制的历史。我希望选择我擅长的领域,而我对秦朝之前的中国历史并不了解,所以感到没资格去编辑相关内容。研究中国20世纪的历史需要不同的角度,所以我们也未加入这部分。


我们并不是要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史。这套丛书是想为西方读者提供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,而不是用细节把读者们淹没。这也意味着,可能中国读者期待读到的某些内容,在这套丛书中找不到。


这套丛书的英文名是“帝制中国史”(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),与中译名的差异较大,那么,你如何看待这套书的中文译名《哈佛中国史》?


卜正民:不同于剑桥大学出版社、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是,哈佛大学出版社不允许他们的名字出现在书名中,因此这套书的英文名称并没有出现“哈佛”的字眼。


对于这套书的中文译名,我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感受。我想,它只不过告诉了读者这套书是哪里出版的,这个书名并不代表“哈佛学派”(Harvard School)的观点——我也不确定这个组织是否存在。我是四位作者中唯一在哈佛读过书的,我的观点不是某个组织的观点。我们四位作者共同撰写了这套关于中国历史的好书,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它,仅此而已。


你写的《挣扎的帝国:元与明》部分纳入了生态环境角度的分析,指出“生态环境和银两的流通同样重要”。你如何想到这个角度的?为何这套丛书的其他作者没有采用类似的研究角度?


卜正民:过去20年来,在西方学术领域,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环境对历史的影响。我在《挣扎的帝国:元与明》中强调环境的作用,是一个较晚的决定——我在研究明朝没落前发现,明朝没落的原因之一是环境危机。在研究中国历史方面,这样的研究角度依然很新。将环境因素和我所已知的元明的历史结合考虑,我感到很兴奋。


当我决定在我写的这部分里加入这样的角度时,其他作者的初稿已经完成。我没有让他们返工,使用同样的角度分析。因此,在这套书中,只有我写的部分涉及环境历史。


<<  滑动查看卜正民更多著作  >>

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史 内容 历史 套书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